封面图

类型说明
  • 外倾型(E) - 内倾型(I)

  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
    荣格

    如果只能用一个维度将人群区分开来的话,那么,这个维度应该是内外倾向,它是区分个体的最基本的维度。外倾人格内倾人格是瑞士心理学家C.G.荣格提出的个性类型概念。

    我们以自身为界,可以将世界分为自身以外的世界和自我的世界两个部分,也可称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。

    荣格认为外倾人格内倾人格表明了一个人的基本态度,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。

    内倾特质

    内倾参考图

    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内部,指向自己的思想和感觉,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,如内心情感、思想。他的行为由主观的、个人的、内部的东西所决定,那么这个人就属于内倾的。

    内倾的人性情羞怯,喜欢寂寞独处,情绪不外露,倾向于幻想和沉思,做事犹豫不决,不善于社交,难于适应社会环境。

    外倾特质

    外倾参考图

    而外倾则与内倾相对应。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,外在的人,外在的物,外在的环境等。如果一人的心理能量、兴趣和注意力一般都聚焦于外部或他人的刺激,其行为主要是由外界事物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所引起,那么这个人就是外倾的。

    典型外倾的人有毅力、有进攻性,易冲动,思想开放,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,遇事能迅速作出决定,在公众场合下觉得愉快,善于社交,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。

    内外倾两种类型的个体各自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会感觉自在、充满活力,而到相反的世界里则会不安、疲惫。因此,外倾与内倾的个体之间的区分是广泛而明显的,并不象我们平时讲的“外倾者健谈、内倾者害羞”那么简单。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:

    外倾型(E) 内倾型(I)
    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 独处时精力充沛
    行动先于思考 思考先于行动
    喜欢边想边说出声 在心中思考问题
    易于“读”和了解;随意地分享个人情况 更封闭,更愿意在经挑选的小群体中分享个人的情况
    说的多于听的 听的比说的多
    高度热情地社交 不把兴奋说出来
    反应快,喜欢快节奏 仔细考虑后,才有所反应
    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 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

   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。

  • 感觉型(S) - 直觉型(N)

   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接受着信息,这是我们跟上外界节拍的必要前提。但不同类型的个体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,这便有了感觉型与直觉型之别。

    首先,面对同样的情景,两者的注意中心不同,依赖的信息通道也不同。感觉型的人关注的是事实本身,注重细节,而直觉型的人注重的是基于事实的含义、关系和结论;感觉型的人信赖五官听到、看到、闻到、感觉到、尝到的实实在在、有形有据的事实和信息,而直觉型的人注重“第六感觉”,注重“弦外之音”,直觉型的人的许多结论在感觉型的人眼里,也许是飘忽的,不实在的。

    注重细节的结果是感觉型的人擅长记忆大量事实与材料,他们有时候像本“词典”,能清晰地讲出大量的数据、人名、概念乃至定义,常使其他人感到吃惊。而直觉型的更擅长解释事实,捕捉零星的信息,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向。其次,感觉型的人对待任务,习惯于按照规则、手册办事,比如照着手册使用家电,比如看着地图辨认交通路线,而直觉型的人,习惯尝试,跟着感觉走,他不习惯仔细地看完一大本说明书再动手,结果呢?可能比感觉型的人更快地完成了任务,也可能因为失败而须重新开始。

    感觉型习惯于固守现实,享受现实,使用已有的技能,直觉型的人更习惯变化、突破现实。简言之,感觉型注意“是什么”,实际而仔细,直觉型则更关心“可能是什么”。

    感性与理性
    感觉与直觉

    感觉型(S) 直觉型(N)
    相信确定和有形的东西 相信灵感或推理
    对概念和理论兴趣不大,除非它们有着实际的效用 对概念和理论感兴趣
    重视现实性和常情 重视可能性和独创性
    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 喜欢学习新技能,但掌握之后很容易就厌倦了
    留意具体的、特定的事物,进行细节描述 留意事物的整体概况、普遍规律及象征含义;用概括、隐喻等方式进行表述
    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情况 跳跃性地展现事实
    着眼于现实 着眼于未来,留意事物的变化趋势,惯于从长远角度看待事物
    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(接受信息上) 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(接受信息上)

   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。

  • 思维型(T) - 情感型(F)

    这是从作决策的方式来看。仅看这个维度的名称,也许你会觉得,思维型的人是理性的,而情感性的人是非理性的,事实上并非如此。

    两类人都有理性思考的成分,但作决定或下结论的主要依据不一样。

    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出发,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,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,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,人情味较浓。

    思维型的人则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,一以贯之、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,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,哪怕做出的决定并不令人舒服。

    思维型(T) 情感型(F)
    退后一步思考,对问题进行客观的、非个人立场的分析 超前思考,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
    重视符合逻辑、公正、公平的价值;一视同仁 重视同情与和睦:重视准则的例外性
    被认为冷酷、麻木、漠不关心 被认为感情过多,缺少逻辑性,软弱
    认为坦率比圆通更重要 认为圆通比坦率更重要
    只有当情感符合逻辑时,才认为它可取 无论是否有意义,认为任何感情都可取
    被“获取成就”所激励 被“获得欣赏”所激励
    很自然地看到缺点,倾向于批评 惯于迎合他人,着重维护人脉资源

   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。

  • 判断型(J) - 知觉型(P)

    这是从喜好的生活方式来看。如果我们看看人们的办公桌上、包内或柜子里摆放的物品,可以发现,有些人经常是井然有序,而有些人就不那么习惯于保持整齐,前者是判断型具有的特征,后者是知觉型的人经常有的状态。

    不仅如此,在处事方式上,判断型的人目的性较强,一板一眼,他们喜欢有计划、有条理的世界,更愿意以比较有序的方式生活。

    知觉型的人好奇性、适宜性强,他们会不断关注新的信息,喜欢变化,也会考虑许多可能的变化因素,更愿意以比较灵活、随意、开放的方式生活。

    在做决策时,判断型的人较为果断,而知觉型的人总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后再决断。

    逛了两天商场,还决定不了买什么的人,多半是知觉型的。

    判断型(J) 知觉型(P)
    做了决定后最为高兴 当各种选择都存在时,感到高兴
    有“工作原则”:工作第一,玩其次(如果有时间的话) “玩的原则”:现在享受,然后再完成工作(如果有时间的话)
    建立目标,准时地完成 随着新信息的获取,不断改变目标
    愿意知道它们将面对的情况 喜欢适应新情况
    着重结果(重点在于完成任务) 着重过程(重点在于如何完成工作)
    满足感来源于完成计划 满足感来源于计划的开始
    把时间看作有限的资源,认真地对待最后期限 认为时间是可更新的资源,而且最后期限也是有收缩的

   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。

关于这里

MBTI职业性格测试以荣格的《人格分类》理论为基础,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(1875-1968) 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她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,提出了影响大脑作出决定的第四因素:生活方式,综合荣格的人格分类学说形成MBTI。

MBTI是一种迫选型、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理论模型,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、作出决策、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。通过MBTI模型,性格和职业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比较清晰地阐释。

比如到达一定倾向度的NT型更适合做研究开发类职业(或从事此类职业更容易激发其天然优势),而不是从事销售或客服。到达一定倾向度的STJ更适合从事管理行政类职业,而不适合艺术、设计类职业...经过7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,MBTI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企业招聘选聘心理学测量、内部人才盘点及职业规划、职业测试等众多领域。

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。

NST版MBTI职业性格报告提供了一种更高效、更轻松、更可靠的途径帮助人们认知自己。众所周知,人的性格是先后天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,但若要论何性格成因要更为根本,显然是先天因素,即“本性难移”。NST 以人的先天生命信息为基点,结合MBTI量表检测人的先天职业性格属性,测得结果终身不变,具有较高参考价值。同时,这种先天评定的方法不同于主观回答迫选题进行精神分析,故可以规避了答题时的趋利心态,所得结果更客观,很适合做为企业用人决策的参考依据。


武汉至简至臻科技有限公司 © 2021-2029
鄂ICP备2021010082号-1